首页 | 投资 | 产业 | 创投 | 保险 | 公司 | 企业 | 商业 | 消费 | 行情 | 经营 | 商品 | 基金 |
“紧平衡”压力不减 地方财政开源节流重任在肩

发稿时间:2023-08-26 07:29:20 来源: 证券时报网
图虫创意/供图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在经济运行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的下半年,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截至8月24日,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财政部门近期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报告(下称预算执行报告)发现,缓解基层财政收支“紧平衡”压力已成为各地财政在下半年的首要挑战。在增强财政自身可持续性的同时,财政系统还将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多措并举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基层财政“紧平衡”压力突出


(相关资料图)

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分别同比增长11.5%、3.3%,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支出分别同比下降14.3%、23.3%。根据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统计,1~7月广义财政收入同比增速为6%,广义财政支出同比增速为-4.8%。

“下半年,财政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收支平衡,这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副院长李小荣对证券时报记者说。

在地方财政层面,收支矛盾问题更加明显。截至8月24日,已公开预算执行报告的15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均反映,当前财政“紧平衡”压力较大,主要原因包括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重点领域支出刚性不断增强,少数市县政府债务负担较重等。

其中,江苏省预算执行报告指出,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虽有增收,但难以弥补土地出让收入的减收,各地综合财力较为紧张。下半年仍面临较多减收因素,各项刚性支出不减,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除了普遍反映“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下称“三保”)支出和刚性支出有增无减外,部分地区还提及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加大了财政运行压力。青海、吉林、江西等地在预算执行报告中指出,部分市县政府法定债务率上升较快,政府债券处于还本付息高峰期,全省付息额不断增加,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任务较重。

筑牢地方

财政收入基础

从财政部到各地财政部门的最新部署看,加强财政预算收支管理,将作为下半年的财政工作重心,财政系统将在稳固财政收入、提升财政支出效率的同时,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努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确保财政收入稳中向好,已被江苏、上海等多地列为下半年财政工作的首位。其中,江苏省预算执行报告指出,要把收入组织作为财政平稳运行的重要前提。继续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涵养税源。

做好“放水养鱼”和涵养税源工作,将筑牢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基础。北京市财政局局长韩杰表示,上半年北京市财政收入质量排名全国第一,高质量财源增收贡献突出是一大特点。上半年,北京市财政收入前1000户企业贡献地方级收入的50%,为全市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千方百计抓开源的同时,多地预算执行报告也重申了“节流”的重要性,将优化支出结构,全面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足额保障“三保”等刚性支出。部分省份在预算执行报告中明确将持续加大财政民生投入。例如,四川省将确保全年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65%以上,辽宁省将确保在75%以上。

中央财政也始终高度重视基层财政运行状况,截至6月底,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91.1%,具备条件的均已下达完毕。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李大伟表示,下一步,中央财政将继续把“三保”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引导地方将财力下沉基层。

多措并举

加大隐性债务化解力度

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愈发受到地方政府重视。四川、安徽等地在预算报告中直言,少数市县政府债务负担较重,债务风险不容忽视。防范化解措施仍需加强。

在形成债务风险的原因方面,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券还本付息压力增大与部分地区预算管理不严在各地预算报告中被数次提及。例如,吉林省指出,随着政府债券规模逐年增大,各地法定债务率进一步攀升,全省付息额不断增加。同时,部分市县预算约束不够严格,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拨款现象,财政暂付款数额较大,短期内难以消化。

自年初以来,各地政府早已积极着手债务化解工作,包括制定隐性债务年度化解任务与化解工作方案,通过预算安排、资产变现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对于下半年财政工作,多地纷纷强调,将加大化解力度,确保按期完成年度化解任务。

在下半年的“遏增量、化存量”工作安排上,各地提出了规范区县财政管理、盘活闲置资产、激励引导金融机构续本降息、积极争取建制县化债额度等各类举措。比如,吉林省将部署开展国有资产清查工作,多渠道盘活闲置、低效、无用资产,唤醒“沉睡”资源,腾出更多资源用于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青海省将积极争取建制县化债额度,引导财力较好的地区开展隐性债务“清零”试点工作。

此外,部分地方还提出,将积极探索债务化解新路径,研究建立化债奖补激励机制,强化隐性债务问责闭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综合治理,逐步剥离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分类转型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标签:

琼ICP备2022009675号-32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